English

学者匿名评书

1999-06-23 来源:中华读书报 本栏主持:吕文浩 我有话说

《近代华北农村社会变迁》,乔志强主编,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,1059页。

近年来,区域社会史著作出版不少,但有相当一部分著作仅是由几个互不联系的板块,如经济史、社会制度史、人口史、文化史、社团史之类组成,看不出社会史的特色来。此书则堪称一部体系完整的社会史著作。全书从社会构成、社会运行和社会功能三个方面系统分析了近代华北农村的人口、婚姻、家庭、宗族、阶级与阶层、市场、城市、城乡关系、物质消费、社会风俗、民间信仰、社会心理、人际关系、教育、灾害救治、基层政权和组织、地方自治与社会功能的演变等一系列社会史问题,指出中国社会近代化具有被动性、迟滞性、不平衡性和复合性的历史特征。值得一提的是,书中使用了大量明清地方志中的人物志,这是一个有待开掘的史料宝库,但由于其内容过于庞杂,寻找到可用的史料不易,没有大海捞针的勇气和毅力很难加以运用。此书为集体研究成果,参加写作者多达17人,每个人负责的部分均为自己所长,因而全书史料之丰富、分析之细腻都是同类著作中少见的。然而,多人共同写作的方式,一是或多或少造成了全书风格不够统一,前后内容时有矛盾。二是每个组成部分的研究较细,但总体上看却缺乏深度,在理论上没能提出重大的突破。此外,书中的一些观点也还有待商榷,如种植经济作物会影响农民的生活需求,加重农民生产负担,加强农民对市场的依赖性,从而使农民家庭经济生活陷于贫困;中国的社会近代化不仅是一个复杂曲折艰难的变迁过程,而且是一种最终难以实现的变迁过程等。

《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冀东农村社会调查与研究》,魏宏运主编,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,499页。

在中国历史上,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一个大动荡、大变化的时期。日本侵华中断了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,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,加上随之而来的三年解放战争,对于社会生活造成了多方面的冲激,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极难把握,从而使研究者将这一时期的历史,尤其是社会经济史的研究视为畏途。在这个时间段的大动荡中,不同的空间地理区域又有所不同。东北地区完全处于日本侵略者的控制之下;云贵川作为大后方,始终受国民党政府的统治;陕甘宁等边区则长期由共产党领导。这些地区的历史进程方向单一,在大动荡中保持了相对的稳定。而抗日战争时期的游击区,直接处于战争中,由不同性质的政权或轮流或同时治理,多变的战争环境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之影响更为错综复杂,使社会经济诸多方面逸出了常轨。因而,研究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游击区的历史可说是难上加难。本书所研究的冀东农村,正是这样一个时间和空间都充满了激荡的区域。作者知难而进的精神很值得佩服,他们不仅选择了一个困难的科研课题,而且选择了一种艰难的方法:进行实地调查,深入农村,访问了很多60岁以上的老人,获得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资料。然而,令人遗憾的是,书中除了论乡村基层政权的一章外,其他各部分内容几乎看不出发展变化的脉络所在,相反,常常可以见到的是:几百年几千年的共同生活使人习惯……,几千年风风雨雨铸就的精神依然如故……等等提法。冀东地区滨临渤海,邻近京津,有铁路公路和运河,有开放港口秦皇岛和新兴工业城市唐山,有相对封闭的山区,有面向大海的平原。在三四十年代这一特定时期,旧与新、传统与近代、保守与革命、侵略与反抗……这一系列对立因素集中在这一地区,彼此交错、冲突、斗争、起伏、转化,构成了一幅多么绚丽的画面,而作者却告诉我们说,“三四十年代的冀东农村几乎和100年前、300年前没有什么质的差别。”这样的结论如何让人接受?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